mbox音乐盒(史诗级进化新生:全新 MBox Studio 闪亮登场)
拼多多优惠券
2024-04-04 00:17
250
史诗级进化新生:全新 MBox Studio 闪亮登场
记得2009年,我购买了人生中一块专业外置声卡Mbox 2。尽管它的外观,功能,乃至音质在当时都算不上mbox音乐盒特别出色,但也是他,让我领略到了Pro Tools的“无穷”魅力。无数

与MBox2一起“并肩作战”完成的音频工程仍旧历历在目。可以说,那些年,众多令人满意且充满成就感的“活儿”与作品皆经由这台Mbox 2之“手”......以上就是收到MBox Studio快递时,我突然萌生的小小念想。不禁感概一下 — 上次听闻Mbox 3的消息几乎是十年前的事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MBox新品,Avid并没有把其称之为MBox 4 (当然,也不排除之后有Mbox 4、 5甚至Pro的产品),而是Mbox Studio,他的闪亮登场,重启了Mbox系列。
然而这个重启可并非“秽土转生”,在深度使用之后,可以称之为史诗级的新生!
那接下来,根据我使用近12天的感受,来逐步解密分享MBox Studio的史诗级新生 —
(文章较长,没有耐心的话可以直接扫到看最后的优缺点总结)
价格 -最贵的MBox 或许是最值的MBox
价格决定定位,此次MBox Studio与完全出脱于老MBox的定价策略。它目前是最贵的MBox产品,海外定价为899美金,国内定价为人民币7,999元(叮咚音频),但值得关注的是 — 购买声卡本体后,你还将获得:
Pro Tools Studio一年订阅 (价值299美金)
Sibelius Artist一年订阅(价值99美金)
Melodyne Essential(价值99美金)
SoundFlow Cloud Avid Edition
Pro Tools 随附软件一年使用权
......
以上赠品尤其前mbox音乐盒三项,其单独购买的价值可谓不菲。买声卡送软件可谓MBox的传统艺能,这让你倍感物超所值。其中,对于录音与混音制作来说,Pro Tools依然是行业标准,DAW的优选,一年Studio版本的订阅还算是非常有用的。(遥想知道当年MBox2送的可是LE)
外观 - 全新桌面式设计
MBox Studio是一块拥有强大性能的桌面声卡,他用体积和重量诠释什么是工作室级的品质。当我一次见到他比我想象中大得多的包装,以及搬起他时不算轻的分量,就知道这一切并不简单。
当你拆开包装见到MBox Studio的声卡本体时,就直接见证了MBox新一代的焕然新生。他比以往任何一块MBox都要大得多。他的占地基本大约和我一台MacBook Pro 13一样大(尺寸为105.2 x 288 x 225.3 毫米),几乎有两台MacBook Pro 13那么重(2.8千克) 。
同时,他一改以往MBox的设计语言,采用当今非常流行的桌面式设计。在其正面与前面板上,你就能进行操控甚至直接完成许多不复杂的调整,从而不必再到电脑端中加以控制。这也得益于其桌面设计拥有较大的空间与面积,把更多的显示与操控功能放置于面板上。
说起他整体外观,面板上的两个大旋钮,让MBox Studio看起来有点像监听控制器。面板上的按钮、旋钮、电平表及各个接口也看起来比较有品质,透露着不少高品质感。专业的金属质感与良好的按键触感,带来整体较好的使用体验。凭借按钮与旋钮在通电开启时的炫彩灯效(这2大旋钮配合AVID紫色让人不禁联想到煤气灶),能够让你的音频工程更加顺手且有趣(当然,灯效似乎对音质的提升毫无帮助)。
从外观上说,MBox Studio作为一款高品质桌面式声卡,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工作室中,摆得上台面,尽管说不上全场最靓的仔,但也是极为吸睛的存在。
布局 - 清晰明了,易于上手
声卡整体布局合理而清晰,如果是对音频连接稍有基础的用户,能够立马上手。
输入 - 正面板(左区)
正面板上方的左边部分为输入区域。其6个按钮为输入部分的操控,分别是48V(幻象电源)、蓝牙(蓝牙输入)、Link(统一)、Input(输入切换)、Z(阻抗变换)、Pad(衰减)。其下方为输入MIC/LINE/INST(麦克风/线路/乐器)三种输入的切换和调整增益大小的显示电平。在电平下方为控制输入端的左旋钮(煤气灶),用于选择轨道/切换输入/与调整增益。而在6个按钮的右边分别是输入1-6,6个通道的电平显示。
丰富的操控按钮,能够针对不同输入设备进行非常灵活的直接操作,达到很高程度的效率与出色的声音表现。
比较可惜的是,MBox正面板仅能显示6路输入的电平,输入Line7-8包括常用的蓝牙输入等其他输入仅能在MBox Control的软件中进行监测与调整。
对于实用主义的我来说,始终觉得如果这个面板重新设计一下,加上4路(或者蓝牙挤一挤变成3路)甚至就2路(Line7-8)增加到8路,那就真的出色了!
值得小吐槽的是,从硬件层面你无法立即调取输入端的轨道,诸如你要控制轨道6,必须连续按5次左边旋钮,才能对通道6的调整。这不够快也容易出错,还显得不够聪明。当然,这一切都可以在软件层面使用MBox Control来直接进行调整。
另外,在输入端以下几个体验亮点值得深挖并和你们分享(我会在输出等部分也这么做) —
输入 - 蓝牙 泰裤辣!
增加蓝牙输入简直是个天才般的想法。
所有具有蓝牙功能的音源输出设备(音源)几乎都能与MBox进行输入配对,在蓝牙设置中选择带MBOX IN即可成功配对。
这意味着你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诸如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 当遇到不知道如何形容想要的感觉,制作人/乐手有时会从自己手机中的QQ/网易音乐或者视频网站(甚至外网-_-||)中提供多个片段给予参考。为了能在同一个频道,你需要想办法把这些音乐拉到同一个监听环境下,以确认到底是什么感觉......
那现在有了MBox Studio的蓝牙输入,可以迅速进入同一频道,直接由制作人/乐手的设备蓝牙配对即可在同一个监听系统中进行播放,并且片段由意见人自由指定,指哪放哪。
需要注意的是,初次使用时,蓝牙需要在MBox Control中进行调整才能出声(除了音量也别忘了调整Pan),调整后将默认保持关闭前的状态。这就是我为什么想在正面板直接添加蓝牙控制的原因。
此外,包括一些iPhone或者iPad上的即兴演奏等甚至一些带有蓝牙输出的乐器也可以通过该功能进行录制。
实测下来,这个蓝牙输入方式较为稳定,在8米以内的无遮挡环境下,长达3小时都没有断连,基本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长时间工作。同时,蓝牙输入模块所呈现的音质效果也较为不错,想必MBox Studio也为蓝牙的这个输入做了一定的优化和调校。
总而言之,这个功能简直泰裤辣!
输入 - Variable Z 由高贵的Carbon与Venue下放的技术
MBox Studio的Variable Z功能也是输入部分的亮点,你能选择不同的阻抗以匹配你的输入设备。这项技术是由高贵的Pro Tools Carbon和 Avid VENUE S6L下放的。而在MBox Studio上,我们能在输入1-4话放上使用此功能,其中在1-2的两个TS乐器口中使用更多的Z阻抗调整。
Z - 针对话筒 几乎能驾驭所有话筒
针对话筒来说,这是个很棒的功能。Variable Z在话筒上有三挡调整 — 1k、5k(默认)和10k。
对mbox音乐盒于更好地捕捉原始信号来说 — 1k其实也能应对不少我们日常使用的话筒;而5k的默认值几乎能够让你轻松面对几乎所有我们日常使用的话筒;10k对于那些少数极高阻抗,诸如铝带话筒会有更好的驾驭。
一般经验来说,前置放大的阻抗需要大于话筒的10倍以上。而目前,我日常使用的话筒的负载阻抗的需求基本在1k-3k左右(我手头上的U87AI、C414 XLII、C451B、SM57等皆在其列)。1k、5k、10k的三档设计几乎能mbox音乐盒够驾驭目前市面上的所有麦克风。
同时,三个档位的设计也能够使单个麦克风录制到的音色更加灵活,可以尝试不同的麦克风阻抗,听听可能会得到什么样有意思的结果,最后再选择你需要的好声音。
Z - 针对乐器 吉他手的较爱
Variable Z对吉他手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因为这不仅关乎他们录音捕捉到的音色,还有瞬态、响应等各个感觉。
Variable Z提供高达七种不同的阻抗可供选择,包括22k、32k、70k、90k、230k、1M和True Hi-Z。上述阻抗都会有一个Cap模式,是Capacitance电容器的意思,就是在吉他输入的信号路径上插入一个电容器。这将模拟你使用管式放大器演奏的类似效果,提供更加真实的演奏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针对吉他的Variable Z功能,仅能在前面板的输入1-2两路通道中实现。当然,对于中小型的音频项目来说,这应该是够用了。
输出 - 正面板(右区)
上方的右边部分为输出部分的操控按钮,分别是Link(统一)、蓝牙输出、Mono(单声道)、Mute(静音)、Dim(衰减)、Talk(对讲)。按钮下方与输入类似,会有4种输出的切换显示,分别为MAIN/ALT/DIG/蓝牙四种,其下为输出的音量的电平表。输出按钮的左边为LR两个通道的输出电平表。与输入端相同,在其下方为控制输出端的右旋钮(煤气灶),用于选择输出以及调整输出音量。
位于右面版部分的输出按钮/旋钮同样逻辑清晰,简单明了,非常好上手。
输出 – 蓝牙 验证利器
Mbox Studio在输出端也配备了蓝牙功能,这同样非常有意思且好用,且深得我心。
这意味着你能在带蓝牙的设备上监听你的作品,来多方面验证其表现。我使用该功能在我的蓝牙音箱Harman Kardon Onyx Studio 7、集成功放Mark Levinson 5805等多台设备上均顺利使用。此外,无线耳机也是可以应用的对象,B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
史诗级进化新生:全新 MBox Studio 闪亮登场
记得2009年,我购买了人生中一块专业外置声卡Mbox 2。尽管它的外观,功能,乃至音质在当时都算不上mbox音乐盒特别出色,但也是他,让我领略到了Pro Tools的“无穷”魅力。无数
以上就是收到MBox Studio快递时,我突然萌生的小小念想。不禁感概一下 — 上次听闻Mbox 3的消息几乎是十年前的事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MBox新品,Avid并没有把其称之为MBox 4 (当然,也不排除之后有Mbox 4、 5甚至Pro的产品),而是Mbox Studio,他的闪亮登场,重启了Mbox系列。
然而这个重启可并非“秽土转生”,在深度使用之后,可以称之为史诗级的新生!
那接下来,根据我使用近12天的感受,来逐步解密分享MBox Studio的史诗级新生 —
(文章较长,没有耐心的话可以直接扫到看最后的优缺点总结)
价格 -最贵的MBox 或许是最值的MBox
价格决定定位,此次MBox Studio与完全出脱于老MBox的定价策略。它目前是最贵的MBox产品,海外定价为899美金,国内定价为人民币7,999元(叮咚音频),但值得关注的是 — 购买声卡本体后,你还将获得:
Pro Tools Studio一年订阅 (价值299美金)
Sibelius Artist一年订阅(价值99美金)
Melodyne Essential(价值99美金)
SoundFlow Cloud Avid Edition
Pro Tools 随附软件一年使用权
......
以上赠品尤其前mbox音乐盒三项,其单独购买的价值可谓不菲。买声卡送软件可谓MBox的传统艺能,这让你倍感物超所值。其中,对于录音与混音制作来说,Pro Tools依然是行业标准,DAW的优选,一年Studio版本的订阅还算是非常有用的。(遥想知道当年MBox2送的可是LE)
外观 - 全新桌面式设计
MBox Studio是一块拥有强大性能的桌面声卡,他用体积和重量诠释什么是工作室级的品质。当我一次见到他比我想象中大得多的包装,以及搬起他时不算轻的分量,就知道这一切并不简单。
当你拆开包装见到MBox Studio的声卡本体时,就直接见证了MBox新一代的焕然新生。他比以往任何一块MBox都要大得多。他的占地基本大约和我一台MacBook Pro 13一样大(尺寸为105.2 x 288 x 225.3 毫米),几乎有两台MacBook Pro 13那么重(2.8千克) 。
同时,他一改以往MBox的设计语言,采用当今非常流行的桌面式设计。在其正面与前面板上,你就能进行操控甚至直接完成许多不复杂的调整,从而不必再到电脑端中加以控制。这也得益于其桌面设计拥有较大的空间与面积,把更多的显示与操控功能放置于面板上。
说起他整体外观,面板上的两个大旋钮,让MBox Studio看起来有点像监听控制器。面板上的按钮、旋钮、电平表及各个接口也看起来比较有品质,透露着不少高品质感。专业的金属质感与良好的按键触感,带来整体较好的使用体验。凭借按钮与旋钮在通电开启时的炫彩灯效(这2大旋钮配合AVID紫色让人不禁联想到煤气灶),能够让你的音频工程更加顺手且有趣(当然,灯效似乎对音质的提升毫无帮助)。
从外观上说,MBox Studio作为一款高品质桌面式声卡,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工作室中,摆得上台面,尽管说不上全场最靓的仔,但也是极为吸睛的存在。
布局 - 清晰明了,易于上手
声卡整体布局合理而清晰,如果是对音频连接稍有基础的用户,能够立马上手。
输入 - 正面板(左区)
正面板上方的左边部分为输入区域。其6个按钮为输入部分的操控,分别是48V(幻象电源)、蓝牙(蓝牙输入)、Link(统一)、Input(输入切换)、Z(阻抗变换)、Pad(衰减)。其下方为输入MIC/LINE/INST(麦克风/线路/乐器)三种输入的切换和调整增益大小的显示电平。在电平下方为控制输入端的左旋钮(煤气灶),用于选择轨道/切换输入/与调整增益。而在6个按钮的右边分别是输入1-6,6个通道的电平显示。
丰富的操控按钮,能够针对不同输入设备进行非常灵活的直接操作,达到很高程度的效率与出色的声音表现。
比较可惜的是,MBox正面板仅能显示6路输入的电平,输入Line7-8包括常用的蓝牙输入等其他输入仅能在MBox Control的软件中进行监测与调整。
对于实用主义的我来说,始终觉得如果这个面板重新设计一下,加上4路(或者蓝牙挤一挤变成3路)甚至就2路(Line7-8)增加到8路,那就真的出色了!
值得小吐槽的是,从硬件层面你无法立即调取输入端的轨道,诸如你要控制轨道6,必须连续按5次左边旋钮,才能对通道6的调整。这不够快也容易出错,还显得不够聪明。当然,这一切都可以在软件层面使用MBox Control来直接进行调整。
另外,在输入端以下几个体验亮点值得深挖并和你们分享(我会在输出等部分也这么做) —
输入 - 蓝牙 泰裤辣!
增加蓝牙输入简直是个天才般的想法。
所有具有蓝牙功能的音源输出设备(音源)几乎都能与MBox进行输入配对,在蓝牙设置中选择带MBOX IN即可成功配对。
这意味着你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诸如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 当遇到不知道如何形容想要的感觉,制作人/乐手有时会从自己手机中的QQ/网易音乐或者视频网站(甚至外网-_-||)中提供多个片段给予参考。为了能在同一个频道,你需要想办法把这些音乐拉到同一个监听环境下,以确认到底是什么感觉......
那现在有了MBox Studio的蓝牙输入,可以迅速进入同一频道,直接由制作人/乐手的设备蓝牙配对即可在同一个监听系统中进行播放,并且片段由意见人自由指定,指哪放哪。
需要注意的是,初次使用时,蓝牙需要在MBox Control中进行调整才能出声(除了音量也别忘了调整Pan),调整后将默认保持关闭前的状态。这就是我为什么想在正面板直接添加蓝牙控制的原因。
此外,包括一些iPhone或者iPad上的即兴演奏等甚至一些带有蓝牙输出的乐器也可以通过该功能进行录制。
实测下来,这个蓝牙输入方式较为稳定,在8米以内的无遮挡环境下,长达3小时都没有断连,基本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长时间工作。同时,蓝牙输入模块所呈现的音质效果也较为不错,想必MBox Studio也为蓝牙的这个输入做了一定的优化和调校。
总而言之,这个功能简直泰裤辣!
输入 - Variable Z 由高贵的Carbon与Venue下放的技术
MBox Studio的Variable Z功能也是输入部分的亮点,你能选择不同的阻抗以匹配你的输入设备。这项技术是由高贵的Pro Tools Carbon和 Avid VENUE S6L下放的。而在MBox Studio上,我们能在输入1-4话放上使用此功能,其中在1-2的两个TS乐器口中使用更多的Z阻抗调整。
Z - 针对话筒 几乎能驾驭所有话筒
针对话筒来说,这是个很棒的功能。Variable Z在话筒上有三挡调整 — 1k、5k(默认)和10k。
对mbox音乐盒于更好地捕捉原始信号来说 — 1k其实也能应对不少我们日常使用的话筒;而5k的默认值几乎能够让你轻松面对几乎所有我们日常使用的话筒;10k对于那些少数极高阻抗,诸如铝带话筒会有更好的驾驭。
一般经验来说,前置放大的阻抗需要大于话筒的10倍以上。而目前,我日常使用的话筒的负载阻抗的需求基本在1k-3k左右(我手头上的U87AI、C414 XLII、C451B、SM57等皆在其列)。1k、5k、10k的三档设计几乎能mbox音乐盒够驾驭目前市面上的所有麦克风。
同时,三个档位的设计也能够使单个麦克风录制到的音色更加灵活,可以尝试不同的麦克风阻抗,听听可能会得到什么样有意思的结果,最后再选择你需要的好声音。
Z - 针对乐器 吉他手的较爱
Variable Z对吉他手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因为这不仅关乎他们录音捕捉到的音色,还有瞬态、响应等各个感觉。
Variable Z提供高达七种不同的阻抗可供选择,包括22k、32k、70k、90k、230k、1M和True Hi-Z。上述阻抗都会有一个Cap模式,是Capacitance电容器的意思,就是在吉他输入的信号路径上插入一个电容器。这将模拟你使用管式放大器演奏的类似效果,提供更加真实的演奏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针对吉他的Variable Z功能,仅能在前面板的输入1-2两路通道中实现。当然,对于中小型的音频项目来说,这应该是够用了。
输出 - 正面板(右区)
上方的右边部分为输出部分的操控按钮,分别是Link(统一)、蓝牙输出、Mono(单声道)、Mute(静音)、Dim(衰减)、Talk(对讲)。按钮下方与输入类似,会有4种输出的切换显示,分别为MAIN/ALT/DIG/蓝牙四种,其下为输出的音量的电平表。输出按钮的左边为LR两个通道的输出电平表。与输入端相同,在其下方为控制输出端的右旋钮(煤气灶),用于选择输出以及调整输出音量。
位于右面版部分的输出按钮/旋钮同样逻辑清晰,简单明了,非常好上手。
输出 – 蓝牙 验证利器
Mbox Studio在输出端也配备了蓝牙功能,这同样非常有意思且好用,且深得我心。
这意味着你能在带蓝牙的设备上监听你的作品,来多方面验证其表现。我使用该功能在我的蓝牙音箱Harman Kardon Onyx Studio 7、集成功放Mark Levinson 5805等多台设备上均顺利使用。此外,无线耳机也是可以应用的对象,B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