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券图片(回忆那个年代:说说那时的各种票证(上))
拼多多优惠券
2023-11-04 17:10
184
回忆那个年代:说说那时的各种票证(上)
回忆起那个年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几乎无处不在的票证。从我一记事开始,就天天看着父母每个月都要精打细算地掂量家里的各种生活用品,从家里上锁立柜中取出一个小铁盒子里数里面有多少张各种票证。

那个时候,家里有粮本、副食本、煤本,还有布票、粮票、油票、麻酱票、糖票、肉票、工业券等各种票证。那个时候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生活实际上是通过这种票证供给方式被严格“计划”的,不是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各种券图片什么,而是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定量供应,而且几乎没有挑选的余地,赶上有什么就是什么。下面稍微详细地说说这些票证的用法。先说粮本,其实它的“学名”叫“粮食供应证”。封面是棕色的厚纸,最上面用红字印着“最高指示”,下一行是毛主席语录:“备战备荒为人民”,再往下是黑色的宋体字“天津市粮食供应证”,最下面一行各种券图片黑色小字是发放的年月日。在粮本封面的正中央是一个圆圆的红色印章,上面写着“天津市粮食局革命委员会”。粮本里面是白色的页面,第一页上面有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数、每人的粮食定量等基本信息,再往后面的页面就都是表格,上面记录每次买粮需要由粮店填写的购粮时间、品种、数量等信息,如果要换出粮票也相当于一次购粮,同样要在粮本上记下换了多少粮票,是粗粮还是细粮。那个时候每个月供应的粮食当中以粗粮为主,粳米、白面等细粮是少数,而且那时的白面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不是“精粉”,真正的“精粉”叫“富强面”,不但价格高,而且平时也没有,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特别供应。如果家中有人要到外地出差或者探亲访友,要持派出所开出来的出市证明才能到粮店里换出全国粮票,这种全国粮票可是“硬通货”,里面不仅有定量的粮食,而且还有附带的食用油配额。
那时粮店离我家很近,只有不到300米,而且那时候家里地方小,加上还有老鼠、虫子等“小动物”,也不可能存多少粮食,所以每次买粮都是10斤左右,细粮要省着吃,多数时候都是吃高粱米高粱面。到了下来地瓜的时候,整条马路上就迎来了“盛大的节日”,因为一斤粗粮的定额各种券图片可以买更多的地瓜,所以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不知道从哪里找出来的麻袋,然后就排起长队买地瓜。由于买地瓜的人多量大,所以粮店就占路经营,在马路上放上地磅,旁边是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堆地瓜,每家都是一口气买几十斤。然后你就看吧,到了吃饭的时候,每家的孩子都拿着一个地瓜坐在马路牙子上吃。但是,地瓜虽然可以多顶粮食,但每年家卖这么几天,吃完了还是要继续吃原来的粗粮。农村有亲戚的,有时会弄来一些新鲜的玉米面、豆面和地瓜干,我们这些孩子们还没等亲戚走就已经两眼死死盯住地瓜干,客人一走就立刻每人抢几块地瓜干,放在炉盖上烤一下,别提多好吃了。
另外,平时家里也要从粮店当中兑换出一点粮票来,因为如果要买早点的话,那些油条、烧饼等东西也是要收粮票的。天津的粮票最小面值是一两,据说在上海还有半两的粮票,可以想见北方人的饭量较大,或者是上海人更加精打细算吧。
再说煤本,它的正式名称是“市民购煤证”,规格和粮本一样,里面也是写明家庭煤炭定量,以及每次买煤的品种和数量。买煤这件事里面的说道就多了,有门路和没有门路的差别很大。同样是煤场里卖的煤,品种从最高级的“砟芯”依次到“大砟”“小砟”“蜂窝煤”“煤球”和最低级的“煤面”,至于你能买到哪种煤完全是煤场的负责人说了算。(这里解释一下,所谓“砟芯”和“大砟”“小砟”,指的是不同等级的原煤块,因为里面不含杂质,所以烧起来火力大。)记得我有一次和爸爸去煤场买煤,看见旁边堆着一堆“大砟”,爸爸就去央求卖煤的,说我能不能买点“大砟”,结果卖煤的人脸一黑,直接说:“你就买点煤球吧!”所以,我家在文革结束前对楼里其他人家烧蜂窝煤只有羡慕的份,自己只能老老实实地烧煤球炉子。煤场里除了卖煤,还卖生火用各种券图片的木柴,后来木柴不够了,又改为供应由锯末和煤粉混合压制而成的引各种券图片火小煤砖,我们都叫它“二劈柴”或者“代柴”,再到后来连这种“代柴”都短缺了,煤场里又卖引火用的凝固汽油。
另一个重要的购物证是副食本,其正式名称叫“购货本”,规格与粮本和煤本一样,也是棕色封面,不过上面的毛主席语录是“为人民服务”,中间的红色图章是并排的两个,分别是“天津市第一商业局革命委员会”和“天津市第二商业局革命委员会”。副食本的用途很广,很多在肉票、油票、麻酱票之外的商品,由于不是非常有规律地需要,所以就不专门印制购货票,都是通过副食本购买。比如,平时供应的鸡蛋就没有专门的鸡蛋票,都是根据每户的人口,用副食本到副食店中购买。在过年的时候要供应鸡、鱼等物品,也是通过副食本购买。平常的时候,副食店门前都会有一张不大的告示,里面写明本月可以凭副食本购买什么东西。
写起来有点刹不住车了,明天接着说吧。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
回忆那个年代:说说那时的各种票证(上)
回忆起那个年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几乎无处不在的票证。从我一记事开始,就天天看着父母每个月都要精打细算地掂量家里的各种生活用品,从家里上锁立柜中取出一个小铁盒子里数里面有多少张各种票证。
下面稍微详细地说说这些票证的用法。先说粮本,其实它的“学名”叫“粮食供应证”。封面是棕色的厚纸,最上面用红字印着“最高指示”,下一行是毛主席语录:“备战备荒为人民”,再往下是黑色的宋体字“天津市粮食供应证”,最下面一行各种券图片黑色小字是发放的年月日。在粮本封面的正中央是一个圆圆的红色印章,上面写着“天津市粮食局革命委员会”。粮本里面是白色的页面,第一页上面有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数、每人的粮食定量等基本信息,再往后面的页面就都是表格,上面记录每次买粮需要由粮店填写的购粮时间、品种、数量等信息,如果要换出粮票也相当于一次购粮,同样要在粮本上记下换了多少粮票,是粗粮还是细粮。那个时候每个月供应的粮食当中以粗粮为主,粳米、白面等细粮是少数,而且那时的白面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不是“精粉”,真正的“精粉”叫“富强面”,不但价格高,而且平时也没有,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特别供应。如果家中有人要到外地出差或者探亲访友,要持派出所开出来的出市证明才能到粮店里换出全国粮票,这种全国粮票可是“硬通货”,里面不仅有定量的粮食,而且还有附带的食用油配额。
那时粮店离我家很近,只有不到300米,而且那时候家里地方小,加上还有老鼠、虫子等“小动物”,也不可能存多少粮食,所以每次买粮都是10斤左右,细粮要省着吃,多数时候都是吃高粱米高粱面。到了下来地瓜的时候,整条马路上就迎来了“盛大的节日”,因为一斤粗粮的定额各种券图片可以买更多的地瓜,所以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不知道从哪里找出来的麻袋,然后就排起长队买地瓜。由于买地瓜的人多量大,所以粮店就占路经营,在马路上放上地磅,旁边是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堆地瓜,每家都是一口气买几十斤。然后你就看吧,到了吃饭的时候,每家的孩子都拿着一个地瓜坐在马路牙子上吃。但是,地瓜虽然可以多顶粮食,但每年家卖这么几天,吃完了还是要继续吃原来的粗粮。农村有亲戚的,有时会弄来一些新鲜的玉米面、豆面和地瓜干,我们这些孩子们还没等亲戚走就已经两眼死死盯住地瓜干,客人一走就立刻每人抢几块地瓜干,放在炉盖上烤一下,别提多好吃了。
另外,平时家里也要从粮店当中兑换出一点粮票来,因为如果要买早点的话,那些油条、烧饼等东西也是要收粮票的。天津的粮票最小面值是一两,据说在上海还有半两的粮票,可以想见北方人的饭量较大,或者是上海人更加精打细算吧。
再说煤本,它的正式名称是“市民购煤证”,规格和粮本一样,里面也是写明家庭煤炭定量,以及每次买煤的品种和数量。买煤这件事里面的说道就多了,有门路和没有门路的差别很大。同样是煤场里卖的煤,品种从最高级的“砟芯”依次到“大砟”“小砟”“蜂窝煤”“煤球”和最低级的“煤面”,至于你能买到哪种煤完全是煤场的负责人说了算。(这里解释一下,所谓“砟芯”和“大砟”“小砟”,指的是不同等级的原煤块,因为里面不含杂质,所以烧起来火力大。)记得我有一次和爸爸去煤场买煤,看见旁边堆着一堆“大砟”,爸爸就去央求卖煤的,说我能不能买点“大砟”,结果卖煤的人脸一黑,直接说:“你就买点煤球吧!”所以,我家在文革结束前对楼里其他人家烧蜂窝煤只有羡慕的份,自己只能老老实实地烧煤球炉子。煤场里除了卖煤,还卖生火用各种券图片的木柴,后来木柴不够了,又改为供应由锯末和煤粉混合压制而成的引各种券图片火小煤砖,我们都叫它“二劈柴”或者“代柴”,再到后来连这种“代柴”都短缺了,煤场里又卖引火用的凝固汽油。
另一个重要的购物证是副食本,其正式名称叫“购货本”,规格与粮本和煤本一样,也是棕色封面,不过上面的毛主席语录是“为人民服务”,中间的红色图章是并排的两个,分别是“天津市第一商业局革命委员会”和“天津市第二商业局革命委员会”。副食本的用途很广,很多在肉票、油票、麻酱票之外的商品,由于不是非常有规律地需要,所以就不专门印制购货票,都是通过副食本购买。比如,平时供应的鸡蛋就没有专门的鸡蛋票,都是根据每户的人口,用副食本到副食店中购买。在过年的时候要供应鸡、鱼等物品,也是通过副食本购买。平常的时候,副食店门前都会有一张不大的告示,里面写明本月可以凭副食本购买什么东西。
写起来有点刹不住车了,明天接着说吧。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